“口译之路——中日口译工作者经验交流会”互动环节回顾

    “口译之路——中日口译工作者经验交流会”互动环节得到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响应,同时也展示了各位嘉宾的机智与博学,在此回顾问答环节的精华,与关注北京大来的朋友们共同分享。略去敬称,敬请谅解。

 

Q1:请分享一下第一次做同传的经历。

徐滔: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第一次做同传,当时是把所有的资料都翻译了一遍,但实际在现场做时却没办法直接念译稿。

蔡院森:第一次是1993年,在大会堂为我们公司老板的颁奖典礼做同传。因为都有讲稿,没有特别觉得有压力,挺顺利的。

古川典代:我有30年的工作经历,当时是外企有关化妆品的访问,我是负责中文的翻译,当时没有演讲稿,非常的紧张。

万红: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做交传,大学刚毕业在一家机构里工作。一开始翻就全是数字,基本上没翻出来,对方的官员就把话筒接过去了。这个令我终身难忘。

周慧良:我想第一次应该是跟我的专业经济金融相关的内容。相对来说,没那么紧张。平时养成习惯用日语思维做一些训练的话,第一次应该不会太难。

 

Q2:古川老师提到了一些新的技巧,像时差复述。为什么说这是最新才有的?另外,练习中提到的事例大多是外来语,是不是说日语的同传训练方法是以英语的训练方法为基础的?

古川典代:日本的同传训练是以英语为基础的。英语的训练方法,在英语教育界也非常重要。这种日中翻译的训练方法也可以用到中文的教学当中,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 

Q3:日中翻译领域不像日英领域有专业的细分。可能同一个翻译同时要驾驭多个专业领域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,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?

古川典代:现在日中的需求还不像英语那么多,也没有专业划分。在日中领域,翻译的供给本身也少。今后关于IT、医疗、司法等特定的专业有需求,所以会有所发展,但其他领域可能性比较小。

 

Q4:中国的翻译的教学过程中,翻译理论及指导的方法的来源是什么,创新性的研究的工作做的怎么样。

徐滔:如果说在日本日中翻译要比日英翻译起步要晚的话,那么在中国才刚刚起步,现在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,主要依据的确实是英语方面的理论。我们要尽量多向他们学习。还有就是日本的教学经验,我们也在吸收。但我们的目标是创新。

 

Q5:蔡先生在工作之余,如何来分配自己的时间,体力怎样维持,精力上是否有极限,专业上有什么词典,有没有什么爱好?

蔡院森:爱好是看书、上网。做同传和交传,说是脑力活,其实是体力活。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非常重要。一天的时间,工作也比较多,查单词,去现场,回来以后把遇到的重要的问题记下来,最起码一周要整理一次自己的单词表。必看的有NHK、日经的网站,新浪、搜狐,现在也上微博,这些已经形成一种习惯,其中也有乐趣。乐趣是能坚持,或者说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的主要原因。不管是同传,还是交传,真正能把对方想要表达的完整的意思传达给受众,本身就是一种乐趣,一个再创造的过程。

 

Q6:蔡先生喜欢看什么样的书?

蔡院森:这个问题有点难,我小时候把家附近的图书馆的书基本上都看了,然后上大学的时候,获得特权,不需要填借书卡,直接去图书馆读书,但是真正工作以后,看书反而越来越少了,更多的是看报纸、杂志、网站,所以表达的能力越来越差。

 

Q7:看了那么多的书,对后来做翻译有什么样的好处吗?

蔡院森:这是毫无疑问的。陆翁说,汝果欲学诗,功夫在诗外。有一些翻译的时候也一定用的上,但它们是综合发生作用的,不是速成的。速成的话,可以看看报纸、杂志,上网查询信息。但是如果要想做得特别好,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。

 

Q8:蔡先生是如何永葆记忆力长青的?

蔡院森:我记忆力特别不好。但是我有一个坏习惯,比如说晚上我有一个词,想不起来了,我就必须起来,或者查电脑,或者翻自己的资料,一定要查到。

 

Q9:蔡先生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没状态的时候?

蔡院森:有,有一次听到讲话人讲话后笑出声了,当然这有点违背职业道德。

 

Q10:周先生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

周慧良:只能想办法让自己的注意力再集中回来。比如说中方的领导人发言,语速非常的快,如果逐字逐句的去翻,是令人比较苦恼的一件事情。只能是找到要点,把它带过去。

 

Q11:万一同传过程中遇到没有听清,而又是非常重要的情况的时候,该怎么处理?

周慧良:如果是跟蔡先生搭档的话,我肯定是求助于他。

徐滔:搭档要互相配合,比如遇到数字时,要帮搭档记笔记。还有在内容上,要有预测前后文的能力。也可以先翻过去,后面再补充。

蔡院森:做同传出现漏译、错译,很正常,能翻80%就不错了。但是如果说是出现了错误,能纠正的一定要纠正,尤其是在日译中的时候,因为中文字数少。如果漏了,就接着听下面的,过后有补助的机会再补一下。尽量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
 

Q12:如何克服现场的紧张?

古川典代:首先回答一下上一个问题,在日本同传翻60%就不错了。在同传间要互相帮忙,共同克服困难。如果有原稿的话,也不会那么紧张。我已经做了几十年,所以不怎么紧张。但是新人还是会紧张的。我会跟他说点闲话,舒缓他的紧张。

万红:这种心理难关是很难克服的,他跟每个人的情况、性格都有很大的关系。只能是多经历现场。平时的练习要超量,只有靠扎实的基本功,才能抵消一些紧张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 

Q13:中日两国的口译市场,有什么不同的地方?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?各自又有哪些长处,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?

古川典代:首先在日本,同传分配是按时间分配的,每个人15分钟或20分钟,不按母语分配。中国是不是会按母语分配?还有日语比较长,中文比较短,这种情况应该是添加一些东西?还是注重如实地翻译?还有我看到现在在中国比较重视同传,那这是为什么?我是做了12年的交传才进入同传行业,同传是比较高的目标,还是基础先打好了,然后再向高一层次努力,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。

 

Q14:蔡先生在和日本来的翻译共同搭档的时候,是否感受到的日中在翻译的处理上有异同之处?对蔡先生来说,日翻中比较容易,还是中翻日更加容易?

蔡院森:先说最后一个问题,交传是日译中容易,同传是中译日更容易,然后长度的问题,刚才古川老师说得非常对,同传的技巧一个是重复,一个是删减,日译中的时候重复,中译日的时候删减。因为重复不影响意思。还有中译日日译中的分配,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人负责一个人讲话。关于交传与同传,我也觉交传是非常重要的,要重视起来。

 

Q15:请问中高级翻译的收入是多少?

万红:年收入没有统计,会议差不多一天6个小时,翻译本人能拿到的收入在5000-6000元左右。

 

Q16:各位是怎样想到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,去从事翻译行业的,找到翻译的机会的?

周慧良:因为对我来说银行的工作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。但做翻译却可以永远接触到新鲜的领域,这个是最大的动力。

 

Q17:怎么样才能找到翻译的机会?

周慧良:一方面就是通过翻译公司,还有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。

 

Q18:作为交传,当双方出现争执,而且态度极其恶劣的情况下,翻译是否必须为缓和气氛,而不用过激的表达?

周慧良:翻译要忠实于原话,但是忠实于原话不能是逐字逐句的,而是传达讲话人的意思。这种特别过激的表达,如果不一定能把原文100%翻过去,就可以稍微有所改变,但是一定要把讲话人要表达的意思准确的表达过去。

 

Q19:蔡先生刚才说要忠实,但是遇到各种情形,应该怎样灵活处理?

蔡院森:看当时的情况,但是忠实是第一要义,要站在发言人的角度去理解,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表达,所以要弄懂话后面的意思。你可以向讲话人确认一下是不是需要这么激烈的传达。

 

Q20:最后请所有的嘉宾对未来想从事翻译工作的人说出你们最想说的。

周慧良:今天大家从翻译的技巧方面介绍了很多新的知识。日常的勤奋、努力、积累可能是最为基本的一个要求。同时也希望大家多去参加一些口译培训学习和实践。

徐滔:一个优秀的译员,首先要有高度的理解能力,同时要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。第三就是要有一颗很谦虚的心,有一个永远追求更好的一颗心。还有就是胆量,这是一项孤独的事业,在翻译现场,只有依靠自己,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,这样才能去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的事件。胆量来自于自信,自信来自于平时的努力。口译它是一门技术,还需要不断去磨练它,同时口译又超越了技术的层面,他还是一门艺术,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那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,追求者是可能享受到莫大的快乐。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样一种快乐。

蔡院森:坚持就是力量,有实力就有运气,苟日新,日日新。一方面是不断充实自己,另一方面也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乐趣。

古川典代:希望大家能在工作的现场获得很多的感动。平常保持灵感,保持灵敏的触觉,储备新鲜的知识,然后锻炼自己的能力,外语的能力决定不会超过你自己母语的能力,所以要注重母语能力的提高。希望今后能在其他工作的场合见到大家。

万红:口译他不是一条平坦的路,只有信心和恒心才能是走向成功的关键,我想年轻的朋友应该先去学语言,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文化,然后再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翻译技巧,最后走进翻译这个世界,从事这个职业,希望有机会在现场和大家相见。

 




お問合せ